- · 《南方农业》栏目设置[05/29]
- · 《南方农业》收稿方向[05/29]
- · 《南方农业》投稿方式[05/29]
- · 《南方农业》征稿要求[05/29]
- · 《南方农业》刊物宗旨[05/29]
甘肃榆中高效农业复兴撂荒地 台商穿针引线探“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图为6月初,兰州市榆中县韦营乡境内的纳米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高展 摄 中新网兰州6月8日电 (记者 冯志军)6月初,入夏的兰州市榆中县黄土高原山区在无阳光直射时,阵阵清风拂过尚
图为6月初,兰州市榆中县韦营乡境内的纳米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高展 摄
中新网兰州6月8日电 (记者 冯志军)6月初,入夏的兰州市榆中县黄土高原山区在无阳光直射时,阵阵清风拂过尚存一丝凉意,缠绕于千沟万壑间的田地里,已绽放出浓浓“绿意”。近年来,在这里探索出让作物提质增产的一种纳米高效农业,使得因土地贫瘠、广种薄收而进城务工的不少农户陆续返乡。
常年气候干燥的榆中县韦营乡,不仅因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而有效耕地分散,加之土壤贫瘠,致使小麦等传统作物产量较低。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科研院所的持续科研探索中发现,这里很适合被誉为“超级食物”的藜麦生长。
去年,前来为甘肃农特产直播带货的青年台商梁中瀚了解发现了其中隐藏的巨大“营养”,更让信奉素食主义的他嗅到了藏于深闺的商机。几天前,梁中瀚与甘肃一企业达成共识在韦营乡成立合资公司,希望利用基地实验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进而深加工提升农作物附加值。
图为6月初,在兰州市榆中县韦营乡境内的纳米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几位台湾网红进行直播。 高展 摄
高效农业复兴撂荒地 返乡人尝鲜“家庭农场”
“我们属于干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和土壤等条件,有种植藜麦的传统优势,经多年尝试也有较好的产量,但销路问题一直是最大的困扰。”韦营乡乡长魏其翔向中新网记者表示,当地没有加工企业,也没有相关科技支撑,农户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藜麦,因附加值上不去,常被以很低的价格收走,增收非常困难。
去年下半年,多位青年台商赴甘肃参加直播带货过程中,意外发现产于韦营乡的藜麦“所含微量元素非常符合精深加工要求”。随后,很快促成青年台商梁中瀚与当地企业的携手合作。目前,双方已建起近万亩的杂粮种植基地,8月底前将建成第一条生产线,并将持续推进农业三产融合精深加工。
“希望过不了多久,能将以藜麦为主的当地杂粮做成食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创立品牌,这不但能增加现有农产品收入,对整治撂荒地也是非常积极的手段。”在魏其翔看来,传统农业成本高、效益低,现在大多数农民愿意外出打工,不愿意在家种地,随着这个新产业的发展,较高收益会让相当一部分农民回流。
魏其翔说,家庭农场经过几年发展,在农业上取得的经济效益,让不少人相信未来的产业会进一步发展,目前已有一部分人返乡参与其中,随着未来规模进一步扩大,返乡创业人员也会不断增加,产业发展势头也会更加兴旺。
图为6月初,甘肃省科学院纳米高效农业韦营乡示范基地团队负责人吴志国进行现场试验。 高展 摄
多年科研探索试点榆中“结果” 高效增产技术向全国推广
经过20余年科研探索,甘肃省科学院纳米研究团队将金属纳米粉体材料运用在农业上,出现了提质增产的效果。2017年以来,长期“靠天吃饭”的韦营乡成为该项目首个示范点,不仅藜麦等杂粮迅速实现大幅增产提质,小麦等主粮亦得到增产。
“增产只是高效农业技术中的一个小方面,更要注重提升其品质。”甘肃省科学院纳米高效农业韦营乡示范基地团队负责人吴志国告诉中新网记者,经过几年试点,不仅基本让当地农民收益翻番,金属纳米粉体材料还能使所种粮食作物中的铁含量大幅提升,这将有效应对眼下常见的缺铁性贫血。
吴志国表示,经过近四五年的推广,纳米高效农业技术已在河南水浇地、新疆盐碱地等全国推广至20多个省区,希望在有效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同时,通过改良土壤等手段,使产量和品质得到持续提升。
台商穿针引线探“素食经济” 线上线下育素食消费观
藜麦是印第安人的传统主食,几乎和水稻同时被驯服有着6000多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藜麦作为宇航员的日常口粮。联合国认定藜麦是唯一一种单作物即可满足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的粮食,并进行藜麦的推广和宣传,呼吁人们注意粮食安全和营养均衡。
“在海外发达地区,选择素食方面相对比较方便,来大陆以后发现在此领域并没有很多的推广,自己生活也存在一些不便。”自称是“素食主义者”的台湾青年台商梁中瀚曾在台湾和美国生活多年,近年扎根福州从事有机疏食店创业,他对藜麦未来的发展空间颇有信心。
文章来源:《南方农业》 网址: http://www.nfnyzz.cn/zonghexinwen/2021/0610/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