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方农业》栏目设置[05/29]
- · 《南方农业》收稿方向[05/29]
- · 《南方农业》投稿方式[05/29]
- · 《南方农业》征稿要求[05/29]
- · 《南方农业》刊物宗旨[05/29]
种双季稻!南方一些稻田20年来头一回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稳定粮食面积政策,多年“双改单”后,双季稻种植又迎春天 种双季稻!南方一些稻田20年来头一回 从今年年后上班第一天起,周长城基本上就干了一件事——确保
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稳定粮食面积政策,多年“双改单”后,双季稻种植又迎春天
种双季稻!南方一些稻田20年来头一回
从今年年后上班第一天起,周长城基本上就干了一件事——确保全镇完成今年的双季稻任务。
“进村问情况,入户讲政策,下田搞服务,多方努力,让老百姓把双季稻种起来。”听起来像套话,但这位湖南省汨罗市罗城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已经连续6个周末没有休假,经常晚上八九点还在村里。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拖延。眼下,我国南方正迎来热火朝天的春耕,如果要为之选择一个特别的关键词,“双季稻”无疑最符合。
在去年疫情导致国际粮食市场出现变局、我国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恢复双季稻后,连续多年保持减少趋势的双季稻突然迎来了“春天”。各水稻大省随后不惜投入人力物力,遏制了双季稻面积连续下降的势头,湖南等地去年的双季稻面积甚至增长了近1/8,成效非常显著。
近期,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双季稻第一大省湖南的多个产粮大县了解到,对双季稻的推进力度今年只增不减,不过也有多位农民反映不愿种双季稻。
多位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着眼于长远的粮食安全战略,要让农民重拾双季稻种植信心,必须结合背后的成因对症下药,通过继续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经营链条、加快三产融合、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等,保证“种粮不吃亏,种粮有收益”。
双季稻面积一度跌至40年来最低
华容县万庾镇位于洞庭湖区腹地,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庾”字如今不常见,它在古代既是容量单位,又指露天谷仓。这里曾建有积谷10万担的大粮仓,因此得名万庾。
春分过后,万庾镇月形村64岁的老农周玉华准备耕田。他说自打记事起,当地普遍种双季稻,但前些年,双季稻面积开始减少,一季稻逐渐受到欢迎。
“华容县水土条件好,老百姓喜欢种双季稻,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双季稻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5年后,受粮价下跌、小龙虾价格上涨等影响,每年至少有万亩双季稻被改为‘稻虾共作'的一季稻。”华容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吴建军介绍。
“相比其他地区早已普遍出现的‘双改单',华容县的情况还算好。”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水稻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而双季稻面积又占水稻面积的近1/3,是口粮的重要来源。
双季稻,指的是先种早稻、收割以后栽晚稻的双季连作方式,也就是同一块稻田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它能充分利用南方地区的温度、阳光、水等资源,让一季变两季,为增加粮食产量做出重要贡献。
因为双季早稻“出饭率”高,含水量低,耐储存,双季晚稻品质、口感好,双季稻一度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自上世纪80年代双季稻产量达到巅峰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对早稻的需求持续下降,导致效益下跌,越来越多双季稻被改种一季稻。尽管中途一度因政府重视出现过反弹,但总体上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巡视员、高级经济师石少龙认为,双季稻产量下降,早稻的情况最能说明问题。1989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936.5万公顷,2019年仅为445万公顷,跌到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而产量则从1984年5330.5万吨的历史最高点,减为2019年的2626.5万吨,减幅一半略多。
双季稻减少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效益不好、成本上升无疑是核心因素。
石少龙说,早稻米虽然“出饭率”相对高,过去一度在厂矿、学校食堂受欢迎,但吃起来比较糙,口感不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由求“饱”变成求“好”,口感不好的早稻米逐渐远离百姓餐桌,市场行情也逐步变差。加上双季早稻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长期弱于其他稻谷品种,导致整体效益不佳。
与一季稻相比,双季稻遭受自然灾害风险较高。吴建军介绍,早稻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不同纬度地区的时间会有差别),要经历浸种、催芽、育秧、移栽大田等,这个阶段容易受“倒春寒”影响,出现烂秧死苗,影响后期产量。如果没有经过育秧,而是直接在田里撒播种子,受灾会更重;早稻收割时又处于南方主汛期,持续降雨寡照会影响收割晾晒,出现烂谷;晚稻在孕穗抽穗、灌浆结实期容易遭遇“寒露风”,直接影响产量。相比之下,一季稻受上述灾害影响的概率要低不少,产量和品质也更容易得到保证。
文章来源:《南方农业》 网址: http://www.nfnyzz.cn/zonghexinwen/2021/0331/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