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方农业》栏目设置[05/29]
- · 《南方农业》收稿方向[05/29]
- · 《南方农业》投稿方式[05/29]
- · 《南方农业》征稿要求[05/29]
- · 《南方农业》刊物宗旨[05/29]
南方观察|中山产业“组团式发展”要跨越的是什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直筒子市”中山,“组团发展”思路由来已久。但由于涉及到行政区划的改革,这项改革推进得并不快。现在,有迹象表明,“组团式发展”正在向产业领域深度延伸。 10月20日,
在“直筒子市”中山,“组团发展”思路由来已久。但由于涉及到行政区划的改革,这项改革推进得并不快。现在,有迹象表明,“组团式发展”正在向产业领域深度延伸。
10月20日,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山市重大产业平台划定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根据《方案》,中山将通过全市“一盘棋”和跨镇跨街统筹,突破现有行政区划,重新划定7个重大产业平台。引导项目、资金、土地要素向重大产业平台集中,发挥产业平台规模经济效应,是中山一直以来破解“镇镇冒烟”、分散发展的目标。这一次,产业“组团式”变革,将带领中山产城空间走向何方?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山市拥有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23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产业集群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1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38个。
曾经以“一镇一品”为傲的中山,至今仍是专业镇比例全省最高的城市。这样的产业格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40年前。
1978年底,中山仍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农业县。全县仅有500多间工厂,这些支农型小企业多以制糖、生产化肥、小农机等为主业。随着改革开放在中国南粤大地拉开序幕,由港澳商人带来的“三来一补”业务,迅速涌进这座南方小城,几年间,“三来一补”企业已在这里遍地开花。
对外开放带来的资金、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不仅让当地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迅速焕发荣光,还孕育了诸多崭新的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共同成为后来专业镇经济的新生力量。
1979年,沙溪旅港乡亲杨玉维等人通过引进电动制衣车和设备,开办申明亭制衣综合工艺厂,沙溪服饰产业的发展由此开始;1983年,以裕华灯饰厂为代表的古镇灯饰企业开始走向全国;1987年,东升镇创办了星光制锁厂,两年内就被列为国务院指定产品出口基地。
中山制造业发展打下第一根桩时,也开始在地域分布上逐渐呈现出特有的产业集聚效应。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山各个镇区已经逐步形成了有重点的连片性加工出口区,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生产网点:五金等行业分布在小榄;服装、家具产业在沙溪和大涌初具雏形;灯饰等行业开始在古镇快速发展……
“市直管镇”,造就了中山“扁平化”的行政架构。因为缺少县一级的行政机关,市级可以更加高效地将事权下放到镇区。这为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础,具有地域集聚特色、各具活力的专业镇经济,开始在中山逐步成形。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专业镇成为中山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但是随着权力下放,镇域经济不断做强,也为镇区各自为政筑起了难以破除的行政藩篱。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这一弊病更加突出。由于产业资源的市场流动性,中山很多相邻镇区存在产业同构的情况,“多镇一品”“多镇同品”的情况较为普遍。在事权下放改革进入更深层次时,各镇作为本质上相对独立的行政区,行政职权不断强化,市级统筹能力则相对减弱,无法形成一个有效地区域协调机制的调控,各镇之间产业联系不紧密,产业发展方式低效雷同,彼此之间恶性竞争增多,导致了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环境的污染加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站在今天来看,专业镇经济曾是一块带动中山平地起跳的“跳板”,如今也成为一块限制发展水平的“短板”。
实际上,中山也早已意识到专业镇经济的弊端。
在传统专业镇经济格局下,各镇产业特色确立定型,以镇为中心的城镇化快速推进,这就导致中山无论在产业格局还是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入了“摊大饼”模式:每个镇区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但大部分无法扛起支撑全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大旗;每个镇区都像一个小城市,又无法支撑镇域综合公共服务,同时还削弱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
“以传统专业镇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专业镇竞争力下降,传统产业增速放缓;以土地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土地使用粗放、低效开发比较突出;以镇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难以为继,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以现有城镇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城市难以为继,城镇建设‘摊小饼’、资源利用碎片化有待克服,转变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文章来源:《南方农业》 网址: http://www.nfnyzz.cn/zonghexinwen/2020/110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