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南方红旗渠,云浮长岗坡,它是广东的水利骄傲

来源:南方农业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说到水利工程,人们首先会想到古代的都江堰、京杭大运河,或者现代的南水北调、长江三峡、红旗渠等工程,是的,这些都是响誉世界的水利工程和人间奇迹。都江堰、长江三峡这些

说到水利工程,人们首先会想到古代的都江堰、京杭大运河,或者现代的南水北调、长江三峡、红旗渠等工程,是的,这些都是响誉世界的水利工程和人间奇迹。都江堰、长江三峡这些咱们就不说了,以红旗渠为例,当地老百姓在太行山上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修出一条“人工天河”,后来被人们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么,作为中国现代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广东也有这样的工程吗?还真的有,它就是与红旗渠齐名的云浮罗定市长岗坡渡槽。

关于修建长岗坡渡槽的原因,首先得从当时罗定长岗坡一的严重缺水情况说起,,当地朋友甚至用十年九旱来形容,严重的时候,夏天唯一的事件不是干农活,而是到处去找水,因为水田、水塘、水库都干枯了,甚至连很多水进都没有水了,这时候,需要走很远的路去找水,听说哪里有一口井没有干枯,便有很多人在那里排队等水,水井中浸一点水出来,便有人舀走。

“山上不长草,黄泥往下倒。若要保老命,举家往外逃。”这是一首描写罗定“十年九旱”的民谣,数十年前在罗定地区流传颇广。在长岗坡的纪念馆里面,我们还看到一个关于当于因缺水导至人民生活情况的雕塑,一家人因为天旱,导致农田棵粒无收,连粥都吃不起,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将自己家刚出生的孩子卖掉去换米,但是一个小孩却只能换来十斤粮食,据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当年贫苦人家的真实写照。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也正是全国大兴水利的时期,罗定人憋着一股劲,在时任罗定县委书记郭荣昌的带领下,硬是在条件十分艰苦、又没有大型程机械的条件下,修建了这个世界上最长的渡槽(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了2014年才被后来工程机械修建的其它渡槽所超越)。

长岗坡渡槽从1976年开始动工兴建,历时四年,直到1981年才竣工通水,全长超过10里(5.2公里),采用的是连拱结构,一共有133个墩和132个跨拱,其中最大的拱长51米,最高的地方超过十层楼高(37米),或许相比现在贵州、云南大山里高达几百米的桥梁而言,这些数据实在算不上什么,但是考滤到当时几乎是全手工作业,不仅没有大型的工程机械,就是连钢筋、水泥都欠缺,这样的工程真的堪称世间奇迹了。

由于条件所限,在132个跨拱中,除了几个跨度较大的拱跨有保证必要的铜筋之外,有超过一大半(2700米)的拱跨都是无筋或少筋拱,如果用现在的检验标准来看,这绝对是十足的偷工减料、绝对是豆腐渣工程,但是四十年过去了,长岗坡渡槽不仅没有出现质量问题,甚至连水都没有漏过。

站在高高的长岗坡渡槽下,看着如此浩大的工程,却是在没有挖掘机之类的大型工程机械下、完全靠老百姓人挑肩扛、钢钎铁锤一点一点修建起来的,真是感慨万千。也难怪民间有”南方红旗渠“及”北有红旗渠、南有长岗坡“之誉,因为它的建造与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工作人员介绍,长岗坡渡槽是罗定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保持了三十多年的世界第一,也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工程完工后,发挥了重大的水利效益。长岗坡渡槽以巨龙般的身躯,把上游的泷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解决了55万人的生活用水,也滋润着下游20多万亩农田,而之田十年九旱的罗定盆地也从此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四十年时光荏苒,尽管沙石、水泥构筑的槽体日夜经受水流的冲刷,但渡槽没有经过一次大修,也一直在正常发挥它的功效。这个宏伟建筑桥墩密密实实,依旧岿然不动。我们到来的时候,罗定人民正在收割稻谷,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而且当地朋友告诉我们,罗定现在不仅告别了粮荒,还是广东著名的大米生产基地,每年还举办稻米节,罗定大米也成了云浮著名的农业品牌。

现在的长岗坡渡槽已经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成了罗定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在继续承担水利灌溉功能的同时,也发挥着旅游景点的三产效能,为罗定的经济建设默默的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南方农业》 网址: http://www.nfnyzz.cn/zonghexinwen/2020/0716/377.html



上一篇:南方观察|从最迟熟到“最早定”,广州从化荔
下一篇: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莲雾 让京产南方水果

南方农业投稿 | 南方农业编辑部| 南方农业版面费 | 南方农业论文发表 | 南方农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南方农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